從《海南省全面禁止生產(chǎn)、銷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實施方案》,到貴州省《關于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實施方案》,甘肅省《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實施方案》,河北省《關于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實施方案》,《四川省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實施辦法》......
塑料垃圾污染治理這場攻堅戰(zhàn),開始吹響全面進攻的號角。
想要打贏這場攻堅戰(zhàn),要抓準兩個基本面——源頭減量&末端回收。
源頭減量自不必說,目前我國大力推行垃圾分類,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這一進程。不久前,艾倫·麥克阿瑟基金會還在與艾倫·麥克阿瑟基金會等組織共同發(fā)布了《力挽狂瀾:破除海洋塑料污染》報告后鄭重呼吁,“淘汰我們不需要的塑料”。
“到2050年,海洋里的塑料將比魚多。要扭轉塑料垃圾和污染不斷增長的趨勢,需要迅速加大行動,加速向循環(huán)經(jīng)濟的轉型。必須淘汰不必要的塑料,大幅削減原生塑料的使用。需要創(chuàng)新,創(chuàng)造新型材料和重復使用的商業(yè)模式。需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,以確保我們使用的所有塑料產(chǎn)品都能在經(jīng)濟中循環(huán),永遠不會成為廢棄物或產(chǎn)生污染”。
沒錯,硬幣的另一面就是廢棄塑料回收,也可以多方向推進。
方向一:政策導向
如開頭列舉的一樣,以頂層設計來推動塑料污染治理,倒逼塑料回收產(chǎn)業(yè)發(fā)展是必要的。我國目前已經(jīng)在全國范圍內(nèi)采取行動,而國際上,諸如歐盟,剛剛還確定了“自2021年1月1日開征塑料包裝稅”的預案。
總體來看,塑料污染治理力度在加大,對于塑料回收產(chǎn)業(yè)發(fā)展來說是個好消息。
那么再來看一下,歐洲目前在政策引導下所采取的激勵塑料回收的模式。 如德國,自2003年開始就實行塑料瓶回收押金制,即購買水、飲料時自動包含一部分瓶子押金,還瓶后退押金。如瑞士,在全國各地建立塑料瓶回收點,8成以上的塑料瓶得到有效回收。
方向二:社會參與
這里的社會參與分為3類主體,① 非環(huán)保企業(yè) ② 環(huán)保企業(yè) ③ 非營利組織
?、?限塑也好,禁塑也好,對相關企業(yè)的沖擊力可想而知,意料之外但情理之中的是,化學巨頭一個個都動了。據(jù)悉,德國化學巨頭巴斯夫自2018年起就開始謀劃塑料廢棄物資源化,啟動了“化學循環(huán)”項目,致力于將廢棄塑料制成“熱解油”。
且,2019年1月,威立雅、巴斯夫、陶氏化學、??松梨?、寶潔、三菱化學等在內(nèi)的近30家跨國企業(yè)聯(lián)合宣布成立“終結塑料垃圾聯(lián)盟(AEPW)”。
?、?這也涉及到我們下面要說的,環(huán)保企業(yè)。塑料垃圾回收再利用戳中的是污染痛點,其在固體廢棄物列表中被單獨拎出來就證明其可挖掘的發(fā)展?jié)摿?。威立雅這家國際知名的水處理企業(yè),在固廢資源化領域的耕耘同樣不可小覷。
據(jù)悉,威立雅華菲已經(jīng)形成廢舊塑料的分類、清洗、回收和進一步加工、利用和銷售,生產(chǎn)再生PET、PP、HDPE及其它工程塑料一條線,2019年其再生塑料粒子產(chǎn)能就達到了50萬噸。
我國更是恰逢“洋垃圾禁令”和“無廢城市”雙重利好,再生資源回收產(chǎn)業(yè)整體活力都被激發(fā),塑料回收也不例外。
?、?當然,一些國際和國內(nèi)非營利組織也在積極參與塑料垃圾回收行動。例如非營利組織海洋遠航研究機構(Ocean Voyages Institute),其參與的Project Kaisei計劃就是為了回收海洋漂浮垃圾。
外媒報道稱,2020年6月23日,OVI又一次成功從北太平洋亞熱帶交界區(qū)帶走了超過100噸有毒消費塑料和廢棄物。而第二個夏季行程是航行至Gyre,時間長短取決于捐贈規(guī)模。
方向三:技術革新
之所以垃圾分類指導手冊中有些塑料垃圾可回收,如飲料瓶,有些不可回收,如保鮮膜和塑料袋,歸根究底是技術條件的制約。
一方面,塑料制品熱固性和熱塑性屬性就不一樣,熱塑性加熱后可融,易于加工,熱固性塑料制品則反之。另一方面,被污染的塑料袋上的殘留物清洗和消毒成本居高不下,與其再利用價值無法達到平衡,則基本不會選擇回收這條路。
說起塑料回收再加工的難點,可不少。比如一款塑料產(chǎn)品中有多種化學添加劑,去除流程復雜;再生塑料制品性能穩(wěn)定性;塑料分解可用技術;塑料回收的機械手段和化學手段利弊得失等等。
翻翻國家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科技成果轉化綜合服務平臺,關于塑料回收再利用的推薦技術也不多。像污泥制備降解塑料的物理改性技術、分子閃解白色垃圾(塑料)和油泥資源化利用技術及裝備、紙塑鋁復合包裝材料精準分質(zhì)再生利用技術算的上是直接相關的??梢?,技術革新道路仍是任重道遠。
據(jù)說,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工程師研發(fā)了一種將塑料廢物回收為可用于儲能的納米材料,以期減少塑料污染,還搭上了清潔能源的順風車。這種可用技術,當然是越多越好。
最后,在塑料垃圾減量和回收再利用之外,還有可降解塑料制品這個分支。不可否認的是,目前可生物降解塑料制品應用范圍正在擴大,其相對于不可降解塑料的優(yōu)越性是與生俱來的。
但是,想要完全替代不可降解塑料,時間上還需要更長的一段過渡期。畢竟,這也涉及到技術方面、成本方面、市場接受度方面等問題,目前一些試點城市先行探索將給出一份有重要參考價值的“調(diào)研報告”。